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霜降。

  清秋的風吹的青翠的松林沙沙作響,路邊的野草早已枯黃。夕陽下,一名年過半百的老頭子和四、五歲的小童子走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老頭背著半人高的木柴堆慢慢走在后面,小童則拖著一根不大不小的樹枝跑在前面。

  老頭是插柳溝的一戶普通莊稼漢,姓王,名陽。童子是老頭的孫子柳長青,今年已有五歲了,每次不管是上山砍柴還是下地干活,這孩子總是要跟著,看著小孫子勤快懂事的樣子,王老頭心中總是一陣的酸楚。

  百年前,連年兵災匪禍、苛捐雜稅令天下流民四起,幫派橫行。老實巴交了一輩子的鄉野村民既不敢成為亂民對抗官府,又不敢反抗江湖中人。活不下去了,那該怎么辦?沒辦法了,只能拋棄世代生存的土地逃向大山深處。

  插柳溝就是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這山中偏僻至極,算得上是與世隔絕。但勝在土地肥沃,山中出各類山珍野味,日子倒也過得不錯,加上沒有了官匪欺壓,插柳溝從最初的六、七人兩三戶人家擴大到了有二百口人二、三十戶人家的村落。至于為什么叫插柳溝嘛,當初到這偏僻之地的先人,隨手將手中木棍往小溪邊那么一插,幾年后,那根木棍就長成了一顆高壯的柳樹,還在小溪邊有了自己的子嗣……

  從此溪邊楊柳成了這窮山溝里唯一的風景,更是村里人辛勤勞作一天后納涼的好去處,村里人對這顆柳樹有著很深的感情,所以這里便叫做“插柳溝村”。

  然而有限的土地只能養活有限的人口,隨著人口的增加,村里的大部分年輕人只能出山闖蕩,在外安家立業。

  王陽王老頭家就是這么個情況。王陽一家六口人,除了王陽和他老伴,還育有三個兒一女,家中只有兩塊薄田,所以日子過的很清苦,雖然后面又在山腳開辟了一塊耕地,但收成一直不怎么好,全家人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帶葷腥的飯食,一直徘徊在溫飽線上。

  王陽的三個兒子前前后后都和同村的年輕一輩離開大山外出討生活去了,只有小女兒王春燕留在了村里,嫁給了村里的獵戶老陳家。三個兒子在外求生活,一年也會請人捎上一封家書,報個平安,有時還能寄上百余個銅板。這可把王陽老兩口高興壞了,在拿到信的當天就找了村里唯一識字的沈五幫忙念念。沈五年輕時,曾做過城里有錢人家的伴讀書童,識得幾個字,平日里就靠幫村里人代寫書信,或給某家小孩起個名字過活。

  王陽老兩口從書信中得知,他們的大兒子王柱在一個叫作蒲云城的大城做鐵匠學徒,二兒子王山在一家酒樓當跑堂,小兒子王晨則成了一富貴人家小姐的跑腿仆從。知道幾個兒子在外有了正經的營生,老兩口打心底的高興,就請沈五代筆寫信,信里內容大都是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擔心,叮囑幾個兒子要老實本分,在外照顧好自己,早點成家立業……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五年前,王陽同往常一樣,和老伴在田間勞作時,同村的張大媽突然跑過來告訴他:“老王,快回去吧,你家大娃回來了,還抱了個嬰兒。”王陽以為是大娃帶著孫子回來看他來了,著急忙慌招呼老伴回家。回到家中,只見大兒子王柱臉色陰沉,一言不發的座在堂屋的一角,懷中還抱著一個不哭不鬧的嬰兒。老兩口再怎么遲鈍也知道“肯定出事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